【黔驴技穷的成语解释及意思】“黔驴技穷”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出自唐代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在面对强大对手时,原本以为自己有办法应对,但最终因为能力不足、手段有限而无计可施的状态。
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黔驴技穷 |
| 拼音 | qián lǘ jì qióng |
| 出处 | 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
| 释义 | 比喻仅有的一点本领或手段用尽后,再无办法应对。 |
| 近义词 | 山穷水尽、束手无策、黔驴之技 |
| 反义词 | 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贬义 |
| 例句 | 他虽然一开始显得很有本事,但到了关键时刻,还是黔驴技穷,露出了马脚。 |
成语故事简述:
唐朝时期,贵州一带没有驴子。有人牵来一头驴,放在山中。老虎起初看到驴子,不知是什么东西,便远远地观察。后来,老虎发现这头驴只会叫,没什么本事,于是逐渐靠近,最后将驴吃掉了。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外表看似强大,实则无能的人。也说明了在面对真正强大的对手时,仅靠表面的气势是无法取胜的。
现代应用:
在现代生活中,“黔驴技穷”常用来形容某人在遇到困难时,已经用尽了所有办法,却仍然无法解决问题。它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自以为聪明、实则毫无实力的人。
例如,在职场中,如果一个员工总是依赖自己的老方法,而不愿意学习新技能,最终可能就会陷入“黔驴技穷”的境地。
总结:
“黔驴技穷”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不断的学习与提升,而不是依靠一时的伪装或表面的强项。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在关键时刻不被轻易击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