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棱两可是什么意思】“模棱两可”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表达观点或态度时,含糊不清、不明确,既不支持这个,也不反对那个,给人一种左右摇摆、没有立场的感觉。这个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在是非问题上态度不明、不愿明确表态的人。
一、
“模棱两可”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曲江集》,原意是“对事物的两面都模糊不清”,后来引申为说话或做事态度不明确,含糊其辞,让人难以捉摸真实意图。该成语多用于批评人缺乏主见或故意回避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态度总是“说不清楚”,别人就会觉得他“模棱两可”。这种态度不仅容易引起误解,还可能影响人际关系和工作进展。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模棱两可 |
出处 | 唐代张九龄《曲江集》 |
原意 | 对事物的两面都模糊不清 |
现代含义 | 表达含糊、态度不明确、左右摇摆 |
使用场合 | 批评他人态度不坚定或不愿表态 |
近义词 | 含糊其辞、优柔寡断、骑墙派 |
反义词 | 明确表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
用法举例 | 他在会议上对这个问题一直模棱两可,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
注意事项 | 多用于书面或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 |
三、结语
“模棱两可”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避免冲突,但在需要明确判断或决策的时候,这种态度往往被视为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在沟通和工作中,保持清晰、坚定的立场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