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穷而后工是什么意思】“词穷而后工”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荐士》一文。原句为:“人之于文也,未有不先其所欲言,而能工者也。其词穷而后工焉。”意思是说,人在写作时,如果语言表达受限、无法用现有的词汇充分表达内心想法时,反而会更加用心地推敲字句,最终写出更精妙的文章。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种“在困境中求突破”的创作状态,即在语言表达遇到困难时,反而激发了作者的创造力和文字功力。
一、总结说明
项目 | 内容 |
成语来源 | 出自唐代韩愈《荐士》 |
原意 | 在语言表达受限的情况下,反而能写出更精美的文章 |
现代引申义 | 表达困难时反而激发创造力,写得更精细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文学、写作、艺术等领域,形容逆境中出佳作 |
适用对象 | 作家、诗人、创作者等 |
二、表格对比(成语与常见理解)
成语 | 原意 | 现代常用含义 | 使用建议 |
词穷而后工 | 语言枯竭后才能写出好文章 | 在表达困难时反而能写出更优秀的作品 | 多用于鼓励创作或评价作品质量 |
相关成语 | 词不达意、力不从心 | 无直接对应,但有相似意境 | 可结合使用增强表达效果 |
三、延伸思考
“词穷而后工”不仅仅适用于文学创作,在生活中也具有启发意义。当一个人面对表达上的障碍时,往往会更加专注、细致地思考和调整语言,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这种现象在演讲、写作、甚至日常交流中都可能出现。
因此,“词穷”并非坏事,反而是“工”的前提之一。它提醒我们:有时候,限制反而能激发潜能,让人走得更远、写得更好。
四、结语
“词穷而后工”是一种富有哲理的说法,强调了在困境中坚持和提升的重要性。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面对语言的局限,不应轻易放弃,而应视为一次自我突破的机会。正如古人所言:“穷则变,变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