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日常问答 >

瞒天过海的典故

2025-09-22 19:37:26

问题描述:

瞒天过海的典故,急!求大佬出现,救急!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2 19:37:26

瞒天过海的典故】“瞒天过海”是中国古代成语之一,出自《三十六计》中的第三计。原意是指用假象迷惑敌人,使对方放松警惕,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成语不仅在军事上有着重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商业竞争甚至人际交往中也常被用来形容以巧妙手段掩盖真实意图的行为。

一、典故来源

“瞒天过海”最早见于《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条目,其原文为:

>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表。人皆知见之为见,莫知隐之为见。”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准备充分时,人们往往会松懈;当事情常见时,就不会引起怀疑。真正的阴谋往往隐藏在表面之下,只有识破者才能看到真相。

虽然《三十六计》并未明确记载具体的历史事件,但后世多认为“瞒天过海”的策略在历史上有多个典型案例,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唐朝的李靖等人都曾运用过类似策略。

二、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 时间 主角 策略描述 结果
诸葛亮借东风 东汉末年 诸葛亮 借助天象制造假象,让周瑜相信他能借来东风,实则利用自然规律 成功火烧赤壁,大败曹操
李靖夜袭突厥 唐朝 李靖 利用夜间行动,避开敌军主力,出其不意地攻击 大获全胜,奠定唐朝边疆稳定
刘邦暗度陈仓 西汉初年 刘邦 表面修栈道,实际走陈仓小路,偷袭项羽 成功夺取关中,奠定汉朝基础

三、现代应用与启示

在现代社会,“瞒天过海”不再局限于战争或政治,更多用于商业竞争、谈判策略甚至个人发展之中。例如:

- 商业竞争:企业通过虚假宣传、误导性信息吸引客户,掩盖真实产品问题。

- 谈判策略:在谈判中故意透露部分信息,诱导对方做出错误判断。

- 个人发展:通过包装自己、隐藏弱点,获得更好的机会。

然而,这种策略也有风险,一旦被识破,可能带来信任危机和声誉损失。因此,使用“瞒天过海”需谨慎,权衡利弊。

四、总结

“瞒天过海”是一种典型的策略性行为,强调隐蔽、欺骗与心理博弈。它源于古代兵法,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合理运用,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取得优势;但若滥用,则可能引发道德和法律问题。理解这一典故,有助于我们在复杂环境中更理性地做出决策。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